三大底层框架(2W1H/要素法/流程法),解决你95%的课程结构难题

各位知识博主,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:脑子里装满了干货,一到写课程大纲时就卡壳?要么写得像大学教材目录,用户看得直打哈欠;要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自己都觉得逻辑混乱。别担心,今天我要分享的这套方法,可以说是我踩了无数坑后总结出的”救命稻草”——三大底层框架(2W1H/要素法/流程法),能解决你95%的课程结构难题!

记得我刚开始做课的时候,自以为内容扎实就能卖钱,结果第一门《职场沟通术》上线后,销量惨得可怜。后来我研究了100多门爆款课程,才发现问题出在课程结构上——用户根本不想看你的”知识体系”,他们只关心”这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”。这就好比你饿了下馆子,菜单上却写着”炒锅的历史””火候的物理学原理”,你肯定想摔菜单走人。

接下来,我就把这三大框架掰开揉碎讲给你听,每个框架都会用正反案例对比,让你一眼看清怎么用、怎么避坑。准备好纸笔,我们开始吧!

一、2W1H框架:万能钥匙,适合心态转变类课程

2W1H框架是课程设计中最基础、最通用的结构,就像一把万能钥匙,几乎可以打开所有类型的课程大门。它的核心是按照为什么(Why)→ 是什么(What)→ 怎么做(How)​的逻辑展开。

1. 框架详解

  • Why(为什么)​​:这是课程的”钩子”,要戳用户痛点,激发学习动机。比如讲时间管理课,不要干巴巴地说”时间管理很重要”,而要描绘具体场景:”为什么你加班到深夜,成果却不如准点下班的同事?”
  • What(是什么)​​:给出核心概念、原则或标准。注意,这里不是让你堆砌学术定义,而是要讲”人话”。比如讲PPT课程,”什么是好的排版”可以转化为”让老板3秒抓住重点的排版长什么样”。
  • How(怎么做)​​:实操部分,占比最重(约70%)。要给出具体步骤、工具或模板,让用户能跟着做。

2. 正反案例对比

  • 反面案例​(某写作课原大纲):
    • 第一章:写作的本质与意义
    • 第二章:修辞手法十二式
    • 第三章:文学流派发展史
    • 问题​:像教科书,用户无感。学完不知道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。
  • 正面案例​(优化后爆款课纲):
    • Why​:为什么你辛苦写的文案点赞不到10个?
    • What​:爆款文案的底层逻辑是情绪共鸣
    • How​:3个模板让小白也能写出千赞文案
    • 亮点​:用户一看就知道”这课能解决我的问题”。

3. 适用场景

  • 心态转变类课程(如沟通技巧、思维提升)
  • 适合需要先解决”为什么学”再讲”怎么学”的课题。

二、要素法框架:乐高式组合,适合知识体系类课程

要素法框架也叫模块化设计,就像搭乐高——各个模块相对独立,可以自由组合。这种框架的核心在于按维度或主题拆分内容,模块之间是并列关系

1. 框架详解

  • 模块划分逻辑​:可以按场景(如职场、社交)、功能(如数据分析、图表制作)、主题(如穿搭、妆容)等维度拆分。
  • 关键原则​:每个模块应独立解决一个子问题,用户即使只学部分模块也能有收获。
  • 避坑要点​:模块之间要有清晰的分类逻辑,避免交叉或遗漏。比如讲短视频课,按平台(抖音、快手)分不如按内容类型(口播、剧情、评测)分更清晰。

2. 正反案例对比

  • 反面案例​(某职场技能课原大纲):
    • 模块一:Excel基础操作
    • 模块二:PPT设计技巧
    • 模块三:沟通表达能力
    • 问题​:分类逻辑混乱(前两个是工具,后一个是软技能),用户感觉东拼西凑。
  • 正面案例​(优化后课纲):
    • 模块一:工作效率提升​(Excel+PPT工具技巧)
    • 模块二:职场沟通​(汇报、跨部门协作话术)
    • 模块三:时间管理​(优先级排序、会议效率提升)
    • 亮点​:每个模块解决一个完整的职场场景问题,用户可按需学习。

3. 适用场景

  • 知识体系类课程(如软件教学、学科知识)
  • 主题包含多个平行子话题,且这些话题可以独立学习的情况。

三、流程法框架:GPS导航式引导,适合操作类课程

流程法框架按照时间顺序或操作步骤设计内容,像GPS导航一样,第一步、第二步……直到终点。这种框架最适合有明确顺序的实操类课程。

1. 框架详解

  • 步骤设计要点​:每个步骤都要有可交付的结果,让用户有”通关感”。比如短视频剪辑课,第一步导出粗剪版本,第二步添加字幕特效,第三步调整输出参数。
  • 节奏把控​:复杂流程可以拆解为”基础→进阶→高级”三阶段,降低学习压力。
  • 避坑指南​:避免步骤过于琐碎(如”点击左上角文件菜单”),而应聚焦关键节点(如”素材导入与粗剪”)。

2. 正反案例对比

  • 反面案例​(某自媒体课原大纲):
    • 第一章:平台规则解读
    • 第二章:爆款内容特征
    • 第三章:案例分析
    • 问题​:缺乏可操作的路径,用户不知道从哪开始。
  • 正面案例​(优化后课纲):
    • 第一步:账号定位​(找到你能持续输出的细分领域)
    • 第二步:内容打磨​(3天写出第一篇千赞笔记)
    • 第三步:批量复制​(建立内容生产流水线)
    • 第四步:变现设计​(从接广到自有产品)
    • 亮点​:步步为营,用户像跟着地图走路,不怕迷路。

3. 适用场景

  • 操作类课程(如短视频剪辑、健身计划)
  • 有明确顺序、步骤关联性强的内容。

四、框架组合使用:应对复杂课程

真正优秀的课程往往不是单一框架打天下,而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组合框架。比如一门14天的短视频训练营,可以第一周用流程法(快速上手),第二周用要素法(专项突破),第三周用2W1H(疑难解答)。

组合示例:小红书爆款课纲设计

  • 第一模块(2W1H)​​:
    • Why:为什么你认真写的笔记小眼睛不过百?
    • What:小红书算法到底推荐什么内容?
    • How:3步让笔记进入推荐流
  • 第二模块(流程法)​​:
    • 第一步:爆款选题挖掘(3个工具搞定)
    • 第二步:标题封面设计(让用户忍不住点击)
    • 第三步:正文结构优化(提升完播率)
  • 第三模块(要素法)​​:
    • 模块一:家居好物类笔记技巧
    • 模块二:穿搭评测类笔记心法
    • 模块三:知识干货类笔记模板​组合心法​:主干清晰(流程法保证进度),枝叶灵活(要素法满足个性需求)。

五、选择框架的三大核心原则

面对具体课程时,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框架?这三个原则可以帮你快速决策:

1. 以学员为中心

  • 问自己:学员的学习场景是什么?是碎片化时间学习(适合要素法),还是大块时间系统学习(适合流程法)?
  • 案例​:给宝妈群的育儿课,要用要素法(应对突发时间),给职场人的Excel课,可用流程法(周末系统学)。

2. 以问题为导向

  • 看课程要解决什么问题:是不知道重要性(先用2W1H),还是不知道步骤(直接用流程法)?
  • 案例​:理财课用户如果”月光但不想行动”,用2W1H;如果”想理财但不知道第一步”,用流程法。

3. 以结果为目标

  • 思考:学员学完要拿出什么成果?如果是具体作品(如PPT图表),用流程法;如果是观念转变(如沟通心态),用2W1H。

六、附:框架自检清单

做完课纲,用这个清单查漏补缺:

  • □ 每个模块/步骤是否指向具体结果​?(如”学完能制作动态图表”)
  • □ 结构是否符合用户学习习惯​?(如新手需要Why,老手直接How)
  • □ 内容分类有无交叉或遗漏​?(如”沟通技巧”和”汇报技巧”分开)
  • □ 标题是否说人话​?(用”10分钟搞定年终总结PPT”代替”PPT高级技巧”)
  • □ 如果我是用户,愿意为这个结构描述的结果付费吗?

写在最后:知识博主的底层心法

朋友们,做课最大的误区,是把自己当”教授”总想传授完整体系。其实用户更需要的是一名导游——带他们绕过弯路,直奔风景最美的景点。而这三大框架,就是你的导游路线图。

最后送你几句真心话​:

  1. 不要做百科全书,要做瑞士军刀——用户只要解决当下问题的那一招。
  2. 课纲的终极目标不是显得你牛,而是让用户觉得”​这说的就是我!​​”
  3. 知识付费的产品说明书,核心是清晰有用,让人一眼看懂、一想就需要。
  4. 如果你不能用隔壁老王都能听懂的话讲清课纲,说明你还没搞懂用户痛点。
  5. 好的结构自己会说话,让课程价值一目了然

希望这三大框架帮你节省时间,把精力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——为你的用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。期待你的下一门课,让用户一看就惊呼:”这钱花得值!”

免费文章,允许转载!转载时请注明来源:【小钉教科】(xdjk.cn)
支持原创、保护作者权益、激发创作动力。

(0)
上一篇 2025 年 11 月 10 日 上午9:48
下一篇 2025 年 11 月 10 日 上午9:49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微信

朱老师(遇僧)

zhu_2wm

 

视频号

视频号

shipinhao

抖音号

抖音号

douyin

加入群聊

先加微信,邀请进群

zhu_2wm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