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知识博主,咱们今天聊个扎心的话题——你是不是经常盯着电脑屏幕,脑子里一堆想法,却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课程?或者兴冲冲做了一门课,结果上线后销量惨淡,最后怀疑人生?别担心,我今天要分享的“三个度”心法,可能就是你一直在找的选题指南针。
我自己刚起步时也踩过无数坑。曾经我花三个月准备了一门《职场沟通大全》,自以为干货满满,结果上线后只卖了7份,其中5个还是朋友捧场。后来我研究了上百个爆款课程,才发现问题出在选题上——我选的题目太宽泛,用户根本不知道这门课能解决他们什么具体问题。
今天要聊的“三个度”,就是我从血泪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选题心法:普适度、刚需度、新颖度。把握好这三个维度,你的课程就赢在了起跑线上。
一、为什么你的课程选题总是不温不火?
先来看两个真实案例:
反面案例:某老师准备了一门《管理学精讲》,目录写得像大学教材:第一章“管理学发展史”、第二章“管理理论基础”、第三章“现代管理应用”……结果可想而知,用户根本不买账。
正面案例:另一位老师做的是《3天搞定团队管理:让下属从“要我做”到“我要做”》,专门解决中小企业主管最头疼的团队积极性问题。课程上线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20万。
看出差别了吗?失败的选题各有各的问题,但爆款的选题都把握好了三个度。
90%课程选题的三大致命伤:
- 太宽泛:比如直接选择“职场”、“理财”、“育儿”这样的大类目,没有具体场景和精准人群。
- 太专业:满口专业术语,不考虑用户的实际接受度和学习场景。
- 太陈旧:内容都是常识性的或者别人讲过无数遍的,没有新意和独特价值。
接下来,我们就用“三个度”的心法,一步步拆解如何避开这些坑,选出能卖的黄金选题。
二、第一度:普适度——你的用户面够广吗?
普适度指的是你的课程针对的人群要足够广,能够解决某一类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。但这绝不意味着你要做一门“适合所有人”的课——那恰恰是最危险的陷阱。
如何判断普适度?
| 低普适度表现 | 高普适度表现 |
|---|---|
| 用户画像模糊(如“适合想提升的人”) | 用户画像清晰(如“适合1-3岁的产品经理”) |
| 问题场景不具体(如“提升沟通能力”) | 问题场景明确(如“跨部门沟通总是推不动怎么办”) |
| 解决方案大而空(如“系统学习沟通技巧”) | 解决方案聚焦(如“3个模板搞定90%的跨部门沟通场景”) |
正反案例对比:
- 反面案例:一门名为《中国文化概论》的课程,听起来高大上,但用户完全不知道学完能用什么,最终购买者寥寥。
- 正面案例:得到APP上的《天文学通识30讲》原本是个小众话题,但策划者将其重新定位为“信息极度有限的情况下认知世界的方法”,一下子将目标人群扩大了数倍,取得了成功。
提升普适度的实操技巧:
找到大领域下的精准痛点。比如“理财”是个大领域,但“职场新人3年攒够首付”就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精准切入点。关键是你的选题是否能让人一眼就看到自己,产生“这说的不就是我吗?”的共鸣。
三、第二度:刚需度——用户真的愿意为它掏钱吗?
刚需度是指你的课程是否切中了用户“痛不欲生”或“心向往之”的强烈需求。刚需课程通常与人的基本欲望相关,如赚钱、健康、变美、省时等。
刚需度自检表:
| 强刚需特征 | 弱刚需特征 |
|---|---|
| 用户会主动搜索相关问题 | 用户可学可不学,没有紧迫感 |
| 解决问题能带来明显效果(如收入提升、时间节省) | 效果难以量化或感知不明显 |
| 有强烈的情绪动力(如焦虑、渴望) | 仅仅是“有点兴趣” |
正反案例对比:
- 反面案例:某机构针对高中生开发了一门《高中生时间管理课》,虽然需求存在,但高中生既不是知识付费的主力人群,也确实没有太多空闲学习此类课程,最终销量惨淡。
- 正面案例:一款名为《儿童时间管理,激发孩子内驱力,根治拖拉磨蹭》的亲子教育课,切中了万千家长对于孩子拖拉磨蹭的痛点,成为了爆款。
提升刚需度的实操技巧:
从人性出发思考最痛的点。比如,与“提升审美”相比,“穿出形象竞争力,让同事眼前一亮”更能戳中职场人的刚需。关键在于把你的课程价值和用户最在意的结果强绑定。
四、第三度:新颖度——你的解法有什么不同?
新颖度要求你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新颖,且效果要快、准、狠。在信息过载的时代,没有新意的课程很难脱颖而出。
新颖度的三个层次:
| 层次 | 表现 | 案例 |
|---|---|---|
| 方法新 | 提供独特的解决方案或视角 | “用AI工具10分钟生成周报”比“如何写好周报”更吸引人 |
| 形式新 | 教学形式或交付物有创新 | 不仅是视频课,还提供专属模板、工具包、社群陪跑 |
| 角度新 | 在常见话题中找到新切口 | 当所有人都在教“短视频涨粉”时,你讲“给忙碌上班族的每周2小时短视频制作法” |
正反案例对比:
- 反面案例:关于“抖音短视频拍摄”的课程,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构图、灯光等基础常识,并且平台同类课程众多,就很容易被淹没。
- 正面案例:许荣哲的《小说课》原本教的是小说创作,受众较窄。但经人建议改为《故事课》,因为需要写小说的人是少数,但每个人都需要好故事。这一改,潜在受众扩大了100倍。
提升新颖度的实操技巧:
在交叉领域找切入点。比如你是财务专家,但只会讲财务分析可能竞争激烈。如果你结合“非财务经理的财务课”这个角度,针对不需要懂做账但需要看懂数据的业务经理,一下子就独特了。记住罗胖的提醒:“你需要写小说的人是一万,但是你需要好故事的是一百万。”
五、综合运用:用“三个度”秒筛黄金选题
现在,我们把这“三个度”结合起来,形成一个强大的选题筛选器。你可以用下面这个表格为你头脑风暴中的每个选题打分(每项1-5分,总分15分)。
| 选题方向 | 普适度(人群是否清晰广泛) | 刚需度(痛点是否强烈紧迫) | 新颖度(解法是否有差异化) | 综合评分 | 评估结果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例:项目管理 | 3分(经理群体,较明确) | 4分(项目延期是痛点) | 2分(同质化严重) | 9分 | 待优化 |
| 你的选题1 | |||||
| 你的选题2 |
总分12分以上:恭喜,这是你的黄金选题,立刻行动!
总分9-11分:选题有潜力,但需要针对低分项进行优化。
总分低于9分:建议谨慎考虑,或者直接放弃,寻找新的方向。
实例演示:我是如何用“三个度”重塑一门失败课程的
我曾策划一门《高效阅读术》,最初想法是教大家“一年读100本书”。用“三个度”一分析:
- 普适度:4分(想多读书的人不少)
- 刚需度:2分(“多读书”听起来正确但不紧迫)
- 新颖度:1分(类似课程太多了)
总分才7分!于是我做了调整:
- 提升刚需度:将痛点从“读得少”转向“读不完、记不住、用不上”,这正是多数人的真实困境。
- 提升新颖度:不提速读,而是强调“功利性阅读”,即“只用3小时,把一本书的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”。
新课纲变为《告别读过就忘:3小时把任何一本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》。还是教阅读,但普适度(4分)、刚需度(4分)、新颖度(4分)总分达到12分,上线后成了爆款。
六、避坑指南:选题时千万别踩这些雷
- 雷区一:自嗨式选题
- 症状: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,认为“我懂这个,所以我就要教这个”,没有验证市场需求。
- 解药:一定要结合用户需求与自身优势,找到二者的交汇点。记住,课程是卖给用户的,不是做给你自己的纪念品。
- 雷区二:盲目追逐热点
- 症状:什么话题火就追什么,即使自己并不擅长。
- 解药:热点可以关注,但最终还是要回到你擅长的、能提供独特价值的领域。热度是暂时的,而你课程的扎实内容才是根基。
- 雷区三:选题过大,难以驾驭
- 症状:比如直接选择《人力资源管理》这样宏大的主题,导致内容空泛,难以深入。
- 解药:运用“具体化”原则,聚焦于一个更小的任务或场景。例如,将《人力资源管理》聚焦为《产品经理的高效招聘技巧》。
七、终极心法:选题是你写给用户的第一封情书
朋友们,做课最大的悲哀,不是你内容讲得不好,而是你根本没机会讲——因为一个糟糕的选题,在用户看到内容之前就已经被pass掉了。
最后,送你几句心里话,希望能让你在选题的路上不再迷茫:
- 宁做一根针,不挖一口井——针能扎透,井难挖深。选题越聚焦,力量越强大。
- 真正的刚需,是用户愿意深夜付钱给你的那个理由——问问自己,你的课程配得上用户熬夜购买吗?
- 在知识过剩的时代,稀缺的不是信息,而是独特的解决方案——你的价值不在于知道多少,而在于能帮用户解决什么。
- 好的选题自己会说话,它会在用户心里轻轻说:“我需要这个”——如果你的选题需要长篇大论地解释,那它可能本身就不是个好选题。
- 选题定生死,内容决高下——方向错了,再努力也白搭。用对方法,让你的每一分努力都为你创造价值。
希望这套“三个度”心法能帮你扫清迷雾,找到那个让你兴奋、让用户期待的黄金选题。期待你的下一门课程,一上线就能成为爆款!
金句时刻(建议收藏):
- “不要追逐所有潮流,而要深耕一片沃土,直到它为你开花结果。”
- “选题的精度,决定了你课程的销量和用户的满意度。”
- “最厉害的课程,不是讲最牛的知识,而是给最需要的人最及时的解决方案。”
- “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你的课程帮谁解决什么问题,说明你的选题还不到位。”
- 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,而好的选题,就是课程成功最关键的那一半。”
免费文章,允许转载!转载时请注明来源:【小钉教科】(xdjk.cn)
支持原创、保护作者权益、激发创作动力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