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发生:数字人不再只是荧幕上的虚拟偶像,而是深入制造业、医疗、金融等领域的核心环节,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“数字员工”。
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,精通中、日、英三种语言的“AI孙悟空”正与游客自如交流。这个复刻了经典动画形象的数字人不仅吸引游客“打卡”,更展示着数字人技术的最新进展。
然而,这只是数字人应用的冰山一角。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,数字人正从过去的“形象代言”悄然转身,潜入各行业的后台核心系统,成为实实在在的“生产力工具”。

01 身份蜕变:从形象展示到生产力工具
数字人,这一通过数字技术创造的具备人类外观形象、声音语言、肢体动作或思维功能的数字智能体,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身份转变。曾几何时,数字人多以虚拟偶像、主播的身份存在,被视为品牌营销的“花瓶”。而今天,它们正迅速渗透到产业的核心环节。
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《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(2024)》清晰揭示了这一趋势。报告将数字人应用分为三大类别:媒介人、服务人、行业人。其中,媒介数字人已全面成熟,场景数量占比达50%;服务数字人也实现全面升级,场景数量占比30%;而行业数字人虽然刚刚起步,占比20%,但正逐步在医疗、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。
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技术的飞速进步。数字人大致经历了从真人驱动到程序驱动,再到如今AI驱动的三个阶段。早期数字人依赖真人提供语言、动作等数据支撑;程序驱动的数字人则基于固定计算机程序,无法实现高逼真度的拟人化效果;而如今由AI驱动的数字人不仅在细节呈现上愈加逼真,还逐步拥有了更强大的交互和思维能力。
郭涛,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,点出了关键:“数字人备受青睐,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、影响增强的具体表现之一。” 随着大模型技术在数字人领域的深入应用,数字人产品性能已迈上新台阶,从而能够胜任更多专业领域的复杂任务。
02 产业渗透:数字人成企业“数字员工”
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,企业对于降本增效的追求永无止境。数字人作为新型的“数字员工”,正以其独特优势赢得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。
制造业领域,数字人正在改变传统生产模式。在部分智能工厂,数字人员工可与物理机器人协同工作,实现更高效的人机协作。它们能够7×24小时不间断工作,进行设备监控、质量检测甚至故障预测,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精度。
医疗健康领域,数字人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。AI数字人可担任辅助诊断角色,通过分析医学影像和患者病史,为医生提供诊断参考。同时,它们还能作为患者的健康管理助手,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和健康建议。虽然目前行业数字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尚处萌芽阶段,但其未来前景令人期待。
金融服务领域,数字人正成为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工具。传统的银行客服正被智能数字人替代,它们不仅能处理常规查询,还能进行复杂的产品推荐和理财规划。京东云言犀团队相关负责人透露,数字人技术在金融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,数字人客服能够实现更自然的交流,提升客户满意度。
教育行业也在经历数字人带来的变革。虚拟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进度提供个性化辅导,打破传统教育的“一刀切”模式。这些数字人教师不仅知识渊博,而且极具耐心,能够为学生创造更轻松的学习环境。
03 技术驱动:大模型让数字人“脱胎换骨”
数字人从“花瓶”到“生产力工具”的蜕变,离不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驱动。大模型技术的融入,正使数字人实现质的飞跃。
“几年前,数字人可能会有唇形、表情不匹配,动作僵硬等问题。这是因为数字人本身对文本语义理解不到位,且表情和动作大多依赖有限的预设资源,无法与文本内容进行精准匹配。”科大讯飞数字人业务负责人郜静文指出,“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应用,数字人产品性能已迈上新台阶。”
技术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。科大讯飞发布的超拟人数字人基于多模扩散生成大模型,能根据语音的节奏、语调和内容实时生成肢体动作,突破了动作预设模板限制,极大提升了数字人在动态场景中的表现力。腾讯发布的智影数字人能够实现“形象克隆”和“声音克隆”,用户只需上传少量图片、视频和音频素材,就能快速生成自己的数字人分身。
阿里巴巴的开源AI数字人EchoMimic,则能赋予静态图像生动的语音和表情。郜静文解释道:“简而言之,大模型技术既能让数字人真正理解语义,也能让它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快速生成相应的动作、表情,从而做到惟妙惟肖。”
实时交互能力的提升是数字人能够胜任产业应用的关键。针对电商直播、客服问答等对实时性要求极高的场景,技术团队研发了动作表征抽取技术,将语音和文本输入转化为紧凑的中间表征,有效压缩视频维度,大大提升视频生成效率,保障数字人与用户互动的实时性。

04 市场格局:数字人产业生态日益完善
随着数字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一个成熟的数字人产业生态正在形成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中国与数字人相关的企业已达114.4万家,仅2024年前5个月就新增注册企业17.4万余家,显示出数字人产业的市场潜力与活力。
政策支持为数字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1年,我国将虚拟数字技术纳入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。随后,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、《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(2022—2026年)》和《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等政策陆续出台,为数字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提供指引。
2024年,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将开启新篇章。今年7月,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《上海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也明确提出,支持数字人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技术攻关。
资本市场对数字人领域表现出高度热情。IT桔子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7月7日,年内数字人领域共发生投融资案件23起,接近2024年全年数据;23起投融资案件金额共计35.07亿元,平均每起融资超1.5亿元。这种“技术—市场—资本”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加速形成,为我国数字人产业从成长阶段走向成熟阶段积蓄力量。
05 成本革命:数字人制作走向“工厂化”
成本降低是数字人能够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。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,数字人的制作成本显著下降,制作效率则大幅提升。
“从成本的角度来看,之前高精度的需要百万元,现在根据要求制作有的需要几十万元,更便宜的数字人还有千元级别的。”多位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,数字人成本已有明显下降。从效率角度看,以前制作一个数字人需要几个月,现在在数字人工厂里,制作一些2D小样本的数字人已经达到了小时级。
腾讯研究院发布的《数字人产业发展趋势报告(2023)》指出,“技术集综合迭代驱动数字人形似人,制作效能将继续提升是数字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。” 当前,AI技术驱动多模态输入感知、多模态交互能力不断完善,数字人已经开始担负起连接人与AI的新型交互接口的角色。
制作数字人开始走向工厂化,服务走向平台化。随着数字人产业链逐步走向成熟,行业形成了由上游制作、渲染工具,中游的数字人驱动及运营,下游的场景应用一起组成的完整数字人产业链生态图谱。
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指出:“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,是数字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、市场规模有效扩大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当前,相关技术仍在快速迭代,这意味着数字人的生产成本仍存下探空间。”
06 挑战与未来:从工具到伙伴的演进之路
尽管数字人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随着技术的普及,数字人产品出现了同质化现象,如何实现个性化、定制化成为产业需要突破的方向。
郜静文认为,个性化、定制化将成为未来数字人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。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,数字人的制作门槛和成本迅速降低,制作效率和内容多样性显著提升,用户根据自身特点打造更具个性化的数字人产品已成为现实。
随之而来的隐私泄露、数据安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。随着数字人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医疗、金融等敏感领域的深入应用,如何确保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武锁宁强调,要避免数字人技术流于形式,造成资源浪费,必须要找到应用出口,以点带面推进数字人应用落地。他认为数字人是AI应用突破口、AI创新入口,AI驱动的数字人有望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,引导AI走向务实发展的道路。
对于未来,郜静文描绘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:“可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‘数字分身’,它可以协助我们处理工作,解答生活中的疑惑,成为我们的陪伴。”
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预测,成熟阶段的数字人将深度渗透各个行业和领域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而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企业重点关注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培育,结合自身技术储备深耕特定领域的数字人研发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,数字人正从概念性的“科技明星”转型为实实在在的“生产力工具”。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,2025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59.1亿元,2029年达到250.5亿元。
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拥有自己的“数字分身”,它既是工作中的得力助手,也是生活中的贴心伙伴。数字人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成为增强人类能力、拓展人类体验的智能伙伴。
这场从“花瓶”到“生产力工具”的变革,才刚刚开始。
免费文章,允许转载!转载时请注明来源:【小钉教科】(xdjk.cn)
支持原创、保护作者权益、激发创作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