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“天妤”如今以数字人身份走向世界,在海外社交媒体收获大批粉丝;身着南北朝服饰的花木兰数字人成为山西大同的城市形象IP;广西的“刘三姐数字人”被授予文化旅游数字推广大使称号……这些国风数字人正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载体。
在 TikTok 上,一位来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仙女“天妤”最近火了。她身着飘逸的唐代服饰,面绘精致花钿妆,在短视频中翩翩起舞,背景是若隐若现的敦煌壁画,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这条视频在短短一周内获得了超过500万次的播放量,评论区挤满了各种语言的赞美之词。
与此同时,山西大同的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也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。这位基于《木兰辞》塑造的数字形象,不仅成为大同城市的形象代言人,还在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担任文化使者,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的巾帼英雄形象。
这些兼具民族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国风数字人,正在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载体,同时也是传统文化IP商业化运营的重要探索。

一、文化出海,国风数字人成为新载体
国风数字人在海外的走红并非偶然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,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,而数字人技术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。
“天妤”的成功背后是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文化表达。团队没有简单地复制传统文化元素,而是进行了现代审美视角的再创作。飞天的服饰保留了唐代敦煌壁画的特点,但妆容和发型做了适当简化,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偏好。
舞蹈动作也既古典又现代,使海外观众能够欣赏这种东方美感。
同样,大同的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在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。项目基于UE引擎完成高精度3D建模,人物形象设计严格考据南北朝历史背景与木兰身份定位,服装服饰细节还原地域与时代特征。
为确保历史文化准确性,项目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罗新、赵冬梅,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,对数字人模型、知识框架进行多轮审核。
这些国风数字人的海外传播策略也各具特色。“天妤”主要依托TikTok、Instagram等国际社交平台,以短视频内容为主,强调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神秘感;而“花木兰”则更多通过国际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亮相,注重文化深度和互动体验。
二、技术赋能,让传统文化活起来
国风数字人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的支撑。从最初的形象设计到最后的互动体验,技术在整个链条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山西大同的“花木兰数字人”智能体项目集成了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语音识别、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。项目基于UE引擎完成高精度3D建模,仅毛发系统就历经300余次渲染测试。
AI驱动系统融合NLP、ASR、TTS及LLM技术,实现“语音识别—意图理解—情感化回复—拟真语音输出”的全链路交互,语音驱动口型动画精度达98%。
广西的“刘三姐数字人”则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,结合语音合成、人脸建模、图像处理等技术打造的具有AI能力的虚拟数字人。在具体应用中,“刘三姐数字人”可以为游客提供虚拟导游、智能客服、导航导览、AI对话等全方位一站式便捷服务。
吉林省的冰雪文化虚拟数字人“初一”与“玄龙”采用顶尖“三维超写实”技术,不仅形象逼真,其AI功能更是强大。项目通过接入文心一言、豆包等当前热门的大数据模型,为数字人打造了强大的AI智脑大模型。
在此基础上,项目团队还结合吉林文旅特色,自主研发专属文旅小模型,融合吉林地域文化、旅游资源、民俗风情等海量数据。
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,使得国风数字人不再是简单的动画形象,而是能够与人互动、交流的智能体,大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效果和体验。

三、商业探索,传统文化IP的变现之路
国风数字人不只是文化传播的载体,也是商业化运营的重要尝试。各地正在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,试图让传统文化IP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。
大同日报传媒集团成立了“木兰工作室”作为项目落地的核心载体,构建了“文化创意+数字传媒+产业运营”的媒体融合新模式。该工作室以数字人为纽带,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的深度联动,将报纸专栏、电视专题与数字人短视频、直播互动相结合。
在产业运营中,“木兰工作室”联合本地企业开发木兰主题文创,形成“新闻报道—数字IP—实体产品”的价值转化链。2025年“五一”期间的“古韵西街寻味大同”直播,通过开展辨醋挑战、《木兰辞》背诵互动等活动,取得了线上观看量5万次,带动线下客流增长40%的成绩。
广西则计划把“刘三姐数字人”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偶像IP品牌,同时立足广西、面向东盟,顺应文化IP数字化发展趋势,探索多元化数字人应用。未来还将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群体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通道,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。
数字人技术在景区场馆中的应用也展现了商业潜力。通过打造景区场馆专属数字人IP形象,将历史名人、品牌IP形象进行“活化”,通过旅游大使数字人推荐文旅景区、文博场馆等,进行文化传播、历史传承、美景鉴赏。
AI导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,从而增加旅游景区的收入,还可以提供额外的增值服务,如语音翻译、购物推荐等,进一步增加收入。
四、文化传承,数字技术唤醒传统记忆
国风数字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商业层面,更体现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上。这些数字项目让古老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延续生命,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。
大同市在数字化赋能文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。通过数字化技术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——云冈石窟已经可以通过无人机、数字近景摄影、站式三维激光、手持式三维激光等多种方式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采集,最高精度可达0.03毫米。
数字技术还让云冈文化遗产之美得到更广泛传播。云冈石窟的分体3D打印、积木式安装等数字化高科技手段,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比例复制的世界先例,让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以鲜活的呈现方式“活起来”。
在华严寺,一款以“文创+咖啡+数字化”形式呈现的华严寺专属饮品“华严·寺时”备受游客欢迎,其以现代化的AR技术结合可口饮品,让游客以更直观、更有趣的形式深度了解华严文化。
“花木兰数字人”智能体项目也累计服务千万用户,成为传播木兰文化与大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。2025年1月18日3D超写实数字人花木兰北京新闻发布会吸引近20家央媒报道,全网点击量超500万次。
“木兰杯”2025新春征联活动收到全国投稿上万副,推动楹联文化与木兰文化的融合传播。

五、挑战局限,数字人发展面临瓶颈
尽管国风数字人发展迅猛,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局限。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,也有内容和运营层面的。
技术成熟度是首要挑战。虽然数字人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,但在情感表达、交互自然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。目前大多数数字人并不能做到和人类进行情感交流,在情感表达方面与真实人类存在较大差异。
内容深度是另一个挑战。许多国风数字人还停留在形象展示和简单互动层面,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表达。如何让数字人真正理解和传达传统文化的精髓,而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的模仿,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商业化模式也仍在探索中。虽然各地都在尝试不同的商业路径,但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,仍然是一个挑战。目前很多项目还依赖于政府支持和项目 funding,自身造血能力不足。
文化差异也是国风数字人出海面临的问题。如何让海外观众真正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内涵,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视觉奇观层面,需要精心设计和长期培育。
六、未来展望,国风数字人的发展路径
面对挑战和机遇,国风数字人的未来发展可能有以下几个方向:
技术融合与创新将是重要趋势。随着AI、VR、A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,数字人的交互能力和体验感将进一步提升。全息投影、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,将使数字人的呈现更加沉浸式和立体化。
内容深度化是另一个方向。未来的国风数字人将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,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示。通过深度融入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,数字人将成为真正的文化载体和传播者。
应用场景拓展也将持续推进。除了现有的文旅、教育等领域,国风数字人可能会进入更多元的应用场景,如娱乐、社交、电商等,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。
国际化发展将是重要路径。随着“天妤”等国风数字人在海外的成功,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IP将通过数字人形式走向世界,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。多语言版本数字人的开发将成为趋势。
七、建设路径,推动国风数字人健康发展
为了促进国风数字人的健康发展,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建设和推动。
技术研发是基础。需要持续投入研发,提升数字人的逼真度、交互能力和智能化水平。重点突破情感计算、自然语言处理、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,使数字人更加智能和自然。
内容建设是核心。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,将文化精髓融入数字人的设计和内容中。邀请文化学者、艺术家参与项目,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和深度。
人才培养是关键。需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,建立跨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团队。加强院校教育与产业实践的对接,培养数字人领域的专业人才。
生态建设是保障。需要构建包括技术提供商、内容创作者、运营平台、商业机构在内的完整产业链,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。通过政策支持、投资引导、平台搭建等措施,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。
国风数字人的崛起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范式。当“天妤”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收获大量粉丝,当“花木兰”成为城市形象IP,当“刘三姐”担任文化旅游推广大使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。
这种创新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,而是变成了可对话、可体验、可生活的动态存在。正如一位观众所言:“技术让古老的文化照进了现代生活,让传统的传承变得更加生动和有力。”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国风数字人将在文化传承、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传统与现代、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。
免费文章,允许转载!转载时请注明来源:【小钉教科】(xdjk.cn)
支持原创、保护作者权益、激发创作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