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先贤“数字重生”,花木兰苏东坡李清照同框演绎传统文化新模态

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正在深圳文博会的舞台上悄然上演。三位来自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,通过数字技术获得了新生,吸引了无数观众驻足体验。

在第二十一届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现场,山西展区与中国出版集团展位间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文化对话”。

花木兰、苏东坡、李清照——这三位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,以3D超写实数字人的形式首次“同框”亮相,借助数字科技为纽带,展开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深度对话。

这场惊艳亮相的背后,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一次重要突破,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。


一、数字重逢,三贤同框惊艳文博会

2025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成为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交融的展示舞台。漫步在展区之间,观众仿佛穿越在时空隧道中——这边是身着北魏风格铠甲的花木兰,那边是吟诗作对的苏东坡和李清照。

数字技术让不同朝代的文化名人共聚一堂,打破了时空界限,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。

在山西展区,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以大同市城市形象IP身份惊艳亮相。她身着融合北魏元素与现代审美的铠甲服饰,眉眼神采间既保留着《木兰辞》中“万里赴戎机”的英气,又通过3D超写实技术赋予肌肤纹理、发丝动态等细节以真人质感。

当观众问及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的艺术特色时,数字人能够精准调动数据库中4K级石窟影像资料,结合动作捕捉技术,以手势勾勒出佛像“面短而艳”的北魏审美特征,同时娓娓道来犍陀罗艺术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历程。

文化先贤“数字重生”,花木兰苏东坡李清照同框演绎传统文化新模态

二、花木兰:从传说走到身边的数字使者

花木兰数字人的诞生标志着传统文化IP数字化进入新阶段。2025年1月18日,大同市和中华书局在北京发布了国内首个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,并宣布将其打造为城市形象代言人,助推古都大同文旅融合与文化发展。

历史文化研究显示,木兰传奇故事与大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,木兰文化是大同宝贵的精神财富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

在技术实现上,花木兰数字人堪称数字技术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。项目基于UE引擎完成高精度3D建模,人物形象设计严格考据南北朝历史背景与木兰身份定位,服装服饰细节还原地域与时代特征。

仅毛发系统就历经300余次渲染测试,可见制作团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。

AI驱动系统融合NLP、ASR、TTS及LLM技术,实现“语音识别—意图理解—情感化回复—拟真语音输出”的全链路交互,语音驱动口型动画精度达98%。

为确保历史文化准确性,项目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罗新、赵冬梅,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衣若芬等多领域专家组成评审团,对数字人模型、知识框架进行多轮审核,形成“技术+学术”双重保障机制。

三、苏东坡与李清照:宋韵风雅的数字化表达

几步之遥的中国出版集团展位,苏东坡与李清照数字人则构建了另一重文化时空。这两位宋代文坛巨匠的数字重生,展现了传统文化数字化的多元可能性。

当观众询问苏东坡“乌台诗案”对其创作的影响时,他以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的诗句为引,串联起黄州时期的创作脉络,言语间既有“大江东去”的豪迈,亦含“千里共婵娟”的温情。

李清照数字人则以“倚门回首,却把青梅嗅”的经典形象登场。针对“易安词中的愁绪表达”这一问题,她不仅解析《声声慢》中“寻寻觅觅”的叠字艺术,更通过动态词云特效展现“愁”从“薄雾浓云愁永昼”到“怎一个愁字了得”的情感递进。

中华书局在成功推出苏东坡、李白、李清照等3D超写实数字人的基础上,与大同市携手挖掘乐府双璧之一的《木兰辞》。

这些数字人的开发不仅是对单个文化名人的数字化呈现,更是构建中华先贤数字人智能体系列的重要举措,为文博、文教、文旅、文商、文创等与先贤历史文化有关联的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体验化迭代升级的解决方案。

四、技术赋能,让千年文化“活”起来

数字人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,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可感知、可互动。在展会现场,观众与数字人的互动形成三道独特风景线:在山西展区,游客争相体验“与木兰聊聊天”,​绿幕抠像技术让普通人瞬间“穿越”至大同。

在中国出版集团展位,诗词接龙AI系统吸引青少年争相挑战,苏东坡数字人实时生成的集句对联引得掌声阵阵。

花木兰数字人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自然的互动,得益于其集成的多项前沿技术。大同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融合NLP、ASR等技术,实现了“语音识别—意图理解—情感回应”全链路交互。

此前,地域特色文化IP在数字化呈现、深度交互及产业联动方面,面临技术整合难、文化还原准确度把控难等问题。大同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应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关键技术,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创新思路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数字人具备多模态情感识别能力。花木兰数字人的交互系统内置多模态情感识别模块,能通过语音频率分析判断观众情绪,对青年群体侧重讲述数字人技术开发趣闻,对老年观众则深化文化典故解读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智能服务。

文化先贤“数字重生”,花木兰苏东坡李清照同框演绎传统文化新模态

五、应用场景,从文化传播到产业赋能

数字先贤们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,从最初的文化展示延伸到教育、文旅、出版等多个领域,展现出数字化转型的广阔前景。

在出版领域中,数字人可通过知识图谱整合​《木兰辞》历代注释与研究文献,为《少年读木兰》等读物提供结构化素材库与叙事建议,降低创作门槛。

在传播端中,“花木兰数字人”智能体以方言演绎《木兰辞》、结合女性成长话题发起互动问答等形式,使图书短视频播放量较传统推广提升3倍以上。

在城市文旅与宣传中,应用场景更加多元化拓展。2025年春节期间,“花木兰数字人”光影秀亮相大同东城墙和阳门,通过光影技术让千年古城与数字木兰隔空对话。

中华书局读书开放日设置的智能体一体机,实现了读者与“木兰”的面对面文化交流。

文博会的互动体验区,更是让全国观众感受数字人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魅力。2025年黄花产业发展大会上,神态逼真的“花木兰”数字人娓娓道来大同黄花千年种植史、营养价值及产业升级成果,还与参会者实时互动送出黄花文创周边。

大同日报传媒集团专门成立了“木兰工作室”作为项目落地的核心载体,构建了“文化创意+数字传媒+产业运营”的媒体融合新模式。

该工作室以数字人为纽带,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的深度联动,将报纸专栏、电视专题与数字人短视频、直播互动相结合,形成“一次采集、多元分发”的传播矩阵。

六、文化价值,数字技术唤醒传统记忆

数字先贤项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层面,更体现在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社会价值上。正如大同日报传媒集团负责人所言:“数字人不是冰冷的技术展示,而是文化记忆的活化载体。”

花木兰数字人上线3个月来,不仅让千年文脉以可感知、可互动的方式“活”起来,更在年轻群体中播撒下文化认同的种子。这种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,对于增强文化自信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三位数字人虽分属不同时代、地域,却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“刚健含婀娜”的立体图景。从花木兰的“金戈铁马”到苏东坡的“人间清欢”再到易安词的“婉约深致”,此次数字人同框是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,书写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。

专家们也对这一创新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冷卫国认为,大同在古代一直是多民族融合地区,也是《木兰辞》的历史上演地。

此次发布的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,是文化与科技、艺术与历史的融合。花木兰形象将从多方面提升大同的文博、文教、文旅事业,赋能大同文化建设。

七、产业效益,数字文化带动经济新增长

数字先贤项目不仅具有文化价值,也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带动效应。随着数字人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,该项目预计将带动文旅消费、文创开发等相关产业收入持续稳步增长,形成“文化赋能产业、产业反哺文化”的良性循环。

在产业运营中,“木兰工作室”联合本地企业开发木兰主题文创,形成“新闻报道—数字IP—实体产品”的价值转化链,展现了地方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的创新实践。

2025年“五一”期间的“古韵西街寻味大同”直播,“木兰工作室”通过开展辨醋挑战、《木兰辞》背诵互动等活动,取得了线上观看量5万次,带动线下客流增长40%的成绩。

社会效益方面,项目累计服务千万用户,成为传播木兰文化与大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。2025年1月18日3D超写实数字人花木兰北京新闻发布会吸引近20家央媒报道,全网点击量超500万次。

“木兰杯”2025新春征联活动收到全国投稿上万副,推动楹联文化与木兰文化的融合传播。“文创高校行”活动走进12座城市的30所高校,培养了一批青年文化传承者。

文化先贤“数字重生”,花木兰苏东坡李清照同框演绎传统文化新模态

八、未来展望,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

数字先贤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。多语言版本数字人正在研发中,未来可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矩阵,以更易接受的形式推动木兰文化走向国际。

大同“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”制作团队也表示,未来将深化多语言版本开发,借海外社交平台矩阵,以短视频、虚拟直播等形式,将大同文化、木兰精神传播到全球,让世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中华书局也在积极探索更多数字人技术的应用可能性。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数字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建介绍,他们已开发出“李白”“李清照”等中华先贤3D超写实数字人,还与广东省惠州市广播电视台以苏东坡为原型,合作打造了“岭南东坡”3D超写实数字人。

这些数字人智能体已经在许多场景中应用,为文博、文教、文旅、文商、文创等与先贤历史文化有关联的应用场景提供数字化、智能化、体验化迭代升级的解决方案。

技术层面,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古籍实验室主任苏瑞欣介绍了“文达古文大模型”和“中华物产大模型”的研发应用。

这些大模型以中华书局海量古籍资源为基础,建立中华古籍原典大数据集,通过建设集成性的人工智能产品及数据库实现应用转化,拓展了专业化智能服务的深度与广度。


随着多语言版本数字人的研发推进,这些中华先贤数字人未来将通过海外社交平台矩阵,以短视频、虚拟直播等形式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球。

从文博会现场到寻常百姓家,从文化传承到产业赋能,​数字先贤项目正在构建一个良性循环​:文化赋能产业,产业反哺文化。

技术让文化变得可亲可感,而文化给技术注入了温度与灵魂。

免费文章,允许转载!转载时请注明来源:【小钉教科】(xdjk.cn)
支持原创、保护作者权益、激发创作动力。

(0)
遇僧的头像遇僧终身会员
上一篇 2天前
下一篇 2天前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加我微信

朱老师(遇僧)

zhu_2wm

 

公众号

微信公众号

wxgzh

 

加入群聊

先加微信,邀请进群

zhu_2wm
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